专业实盘配资 古代战场,是拿长矛列方阵的厉害,还是弓箭排散阵的更危险?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Watkin's Ale专业实盘配资
字数:4170,阅读时间:约11分钟
编者按:互联网上一直有种说法,认为弓箭手都是能拉开硬弓的壮汉,是古代战场上的精锐士兵,“左右开弓”都是古代名将们的标配技能;然而,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演义小说中,猛将们迅速挥舞兵器,打落袭来的箭矢,才是演义世界观下的常态,喜欢放暗箭伤人的,在小说里面都是卑鄙小人。有些人还以为,步兵如果结成方阵就会太过笨重,作战时根本追不上只带了弓箭的敌人,非常容易解决。那么,真实的历史上,步兵在战场上到底是拿着弓箭比较厉害,还是拿着长枪比较厉害呢?或者我们也可以问:古代战场上,到底是常用的步兵密集阵型比较厉害,还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现代军队的步兵疏散阵型比较厉害?灵活性与机动性的取舍
众所周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远程武器的士兵们都要以散开队形作战,而与我们的一般印象所不同的是,散兵在战场上的机动速度,其实并不总是表现得十分迅捷。
尽管在复杂地形进行行军,翻越障碍时,散兵们很容易就能在机动中表现得远比友军更为出色,且无需在战斗中维持队形的条件,也使得他们不必要将浪费太多精力用于维持秩序。
然而,一旦统帅们考虑到要如何将数量更多的士兵移动至某处战地,同时如何避免他们在行动中过早停下陷入与敌军的交火,不愿进步向前的时候,散兵们缺乏纪律性,指挥官难以及时顾及到每一个个体的问题,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就必然要暴露出来了。
冷研以前的文章《步兵散开就叫散兵战?拿破仑:在法军刺刀纵队冲锋面前,都是弟弟》,就引用过法军的圣西尔元帅对于散兵战术的评价,认为散兵阵型并不适用于在平原地形上,与采用密集队形的敌军进行交战。这是因为敌人更容易快速、准确地让一大群士兵完成机动:
1793年,我军发动了一场成功的散兵战争,这种战斗方式的新颖性和它最初产生的突然性带来了超出预期的胜利;但敌人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战术的弱点和缺陷,我军也就有必要大大削减其使用规模,开始将散开队形和更为坚实的多兵种密集队形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战况,密集队形既可以是纵深队形(纵队),也可以是展开队形(横队)……
(法军士兵)既不缺乏勇气也不缺少献身精神,只是(欠缺)进行人们所说的大机动时必需的训练。那时,我军的士兵就个体而言要优于德意志士兵,如果以一个营、一个中队乃至一个团作战,也总能击败人数相当的敌军,哪怕是一个旅也能够在任意地形里与敌军打个平手,可在参战人数更多、部队层级更高的状况下,敌军就在平原上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机动。

法国人口中所说的,自然是已经发展到了以燧发枪作为步兵主要武器的,欧洲火器时代的情况——正如我们所知道的,18世纪及19世纪初的火器,其威力尚不足以将密集阵型从战场上彻底淘汰。
尽管队列中的步兵们经常在面对炮火和枪弹时会轻易沦为死者或伤员,但在那个年代,越过敌方火力封锁线以后的一群以密集阵型作战的步兵,其“刺刀冲锋”的威力仍然是几乎不可阻挡的。
而在火力更为有限的冷兵器时代,所持武器不过仅有标枪、弓弩、投石索的步行散兵们,在面对身披重甲的步兵时,所能造成的威胁自然就更加有限了。反过来,身披重甲的步兵们在冲锋时,能对敌方步行散兵造成的威胁只会更大。
纵队vs散兵,冲锋vs后撤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古代的战场上,最适于机动的队形就是纵队队形。一般而言,以纵队队形前进,意味着侧翼容易被袭来的敌军包抄,士兵们容易受到敌人侧射火力的攻击。而在火力威胁较为有限的冷兵器时代,后者带来的额外风险,应该认为是不足为计的,甚至步兵纵队的正面较窄,反而有利于减少敌人火力可能带来的杀伤。色诺芬《长征记》卷四:
色诺芬说他认为应该放弃战斗的阵式而使备连队成为纵队。他接着说:
这个阵式马上就要被分散开,因为我们将要发现此山有些地方难过,而在别的地方好过。当摆好战阵的士兵看到队伍一分散,马上就会产生泄气的结果。另外,若是我们列成好多层的战阵向他们攻去,敌人会侧翼包围我们而使用他们张开的侧翼为所欲为。
另一方面,若是我们编成很少几层的一种战阵,遇到大批士兵和矢弹一齐攻上来时,被切断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情况在任何一点上发生都对全线不利。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当使连队编成纵队,中间留有空隙距离,布满阵地足以使最远的连队超过敌翼。这样,不但我们可以侧翼包围敌阵线,而且,纵队前进使我们的精锐队伍将处于进攻的前锋,哪儿好走,每一队长便可领着他的队伍往那儿前进。
敌人不容易冲人纵队之间的空隙,因为这边、那边都有连队,而且对纵队前进的连队要想切断也一样不易。另外,如果有一连队告急,邻队将来相助,而如果有一个连队能设法攀上山顶,敌军便无一人能再站得住。”
这个计划决定了,他们着手把各个连队编成纵队……
这时官兵各就各位,并编成纵队,计有约八十连重甲兵,每连近百人。轻装和弓手则编为三队:一队在重甲左翼之外,一队在右翼之外,一队在中央,每队人数约六百。……编队停当之后,将官传令祈祷;祈祷并唱胜利赞歌之后他们便出发了。客里索甫斯和色诺芬及其轻装兵在前进中超出了敌阵。
敌人看到,便跑出来迎战,有些向右,有些向左;结果他们的阵线被扯散,中间一大部分空了阵脚。这时由阿卡尔纳尼亚人埃司基尼斯指挥的阿卡狄亚部队的轻装兵以为敌人在逃跑,便大叫起来,开始奔跑。他们是最先到达山顶的。后面紧跟上来的是奥尔科美努斯人克里安诺指挥的阿卡狄亚重甲部队。
在敌人方面,(见到我方的)轻装兵一开始奔跑,他们便不再守阵抵抗,而四下逃跑了。
这段记载,可谓将步行散兵们在负责执行防御任务时的固有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我们从中所见到的,为了避免己方的火力过于分散而失去效果,步行散兵们通常需要维持宽度有限的正面,无法很好应对希腊佣兵们延伸战线,以纵队队形机动的包抄战术。
同时,尽管散兵们在阵地上总是要依托于一些临时找到的障碍物,避免在敌方轻步兵的矢弹反击中受伤,然而他们也并不能一直待在掩体的遮蔽下,反而必需在敌人靠近之前撤退。因为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轻装步兵们没有装备重甲的必要,接受的近战训练有限,面对采用密集队形作战的敌人时必然会缺乏信心。
另外,由于散兵们的行动也总是不能被友军予以完全的信任,因此他们的撤退行为通常也会让行伍的秩序陷入混乱——并非所有人都在撤退,而是一部分人撤退,另一部分人在撤退之后又重新返回,最后一部分人在咒骂同伴的同时,继续使用武器作战,直到发现取胜已然无望。
在一些极端案例中,或许还会出现散兵们战前用皮带、锁链、绳索,将多名步兵的膝盖与脚彼此相连,以免发生不能死在一起的情况,不过在战场上,大多时候恐怕人们也是没有这份功夫的。从这里我们实际上也可以看出,认为散兵们能在发射矢石后从方阵面前迅速退却,不断“放风筝”,一边长跑一边射箭,从而达成削弱敌人的目的的想法,到底有多么地不靠谱了。
处于运动状态下的步行散兵,同一时刻总是只有少数人能够找到掩体,若没有掩体火高地提供支持,散兵显然是很难对敌人造成有效杀伤的。双方在远距离进行交战,互相以抛射的方式攻击敌人,倒是不太需要在意战地掩体的存在。只是这样的作战方式,显然也只会让士兵杀伤敌人的效率变得更加可怜。
关于拿破仑战争时期,步行散兵在“分散作战”与“维持较窄正面”这两种战术之间的取舍,具体也可以参考冷研之前的文章《排队枪毙太笨,想玩散兵战?让拿破仑的法军王牌告诉你结果有多惨》,里面引用的,法国工兵军官保兰对当时散兵战斗的描述:
在这种自由射击当中,子弹时常会在你耳边呼啸,即便打不到你,也会在落到你脚边时发出些许喧闹,因为这几乎都是瞄准了才开火的。子弹来自前方、来自左右两侧。看到法兰西士兵的敏捷、老练和冷静,就足以断定他们在这类交战中无可匹敌……
每个洞穴、每处洼陷里都蜷缩着步兵。他在那里静静地仔细装填枪支,把握时机,一旦瞄准完毕,就几乎能够开火命中目标。中央连(即非精锐连的普通连)里的这些矮个士兵在列成横队时也就值俩铜子,可(在散兵战中)却能够充分利用树丛、墙面、荆棘和沟渠。
他们就像钉在地上那样坚持不懈。可一旦那些来回奔波的骑兵认真发起一场冲击,想要扫荡这些叮人的飞虫,这无数散兵就会聚拢起来,跑步离开自己的藏身之地,退到小丘上去,然后,他们之前有多么散乱无序,现在就有多么规整密集。骑兵深知这些小小步兵的子弹能够在自己的大刀砍过去之前打过来,于是就停下了。
总的来说,无论予以称赞亦或贬低,在基层士兵主要依靠目视手段理解战场态势的年代,散兵们显然是不可能在撤退时仍然保持疏散队形,同时又不失去凝聚力的。老练的军官们会选择一处众人可以望见的高地,作为部队后撤时的集结地点。如果步行散兵们在敌人逼近以后,不尝试在退却以后组成密集队形,恐怕只会像色诺芬《长征记》中所描述的那样,
在敌人方面,(见到我方的)轻装兵一开始奔跑,他们便不再守阵抵抗,而四下逃跑了
”。这也是认为步行散兵可以凭借所谓的“灵活性”,战胜看似笨拙的方阵的观点,实际上根本不可行的原因。贞观十五年十二月,唐初名将李绩在面对以弓箭作为主要兵器,全体下马步战的薛延陀军的时候,就曾“
令去马步陈,率长槊数百为队,齐奋以冲之
”,以3000唐军
步槊,成功击退了十倍于己的敌兵。
这也是主要使用弓箭作战的士兵,面对采用密集阵型作战的步兵时难以坚守阵地的体现。当然,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远程武器作战的士兵,也会利用大型盾牌、拒马、壕沟等工事进行支持,作为一种人造掩体,同时结成密集阵型迎战,只在敌军接近时尝试迂回其侧翼,在箭矢用完以后,操起武器加入近战。这是历史上许多以远程火力闻名的军队,在实际作战中所惯于采用的战术。


结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弓箭与长枪,散兵与方阵,孰优孰劣取决于战场环境与战术需求。历史经验表明,在正面决胜的古代战场上,纪律严明、冲击力强的长枪密集阵型往往是更可靠的核心力量;而远程火力虽具威胁,却常需依托工事、掩体或迂回行动,如此方能转化为近战方能发挥最大实战效能。从根本上来讲,唯有实战效能,才是衡量“百兵之王”的最终标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Watkin's Ale,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